5月19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2012年北京收藏交流大会”在中国航空博物馆举行,我校民族博物馆应邀出席。本次大会是今年“北京地区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一,共有56家博物馆参与。
博物馆精心设计和展品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我馆为参与本次交流大会,组织了筹备小组,经过精心策划、细致分工,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交流大会现场,我馆特地制作的精美易拉宝和宣传册页,在展示我校博物馆风貌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宗教文化厅和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厅等四个展厅。事先准备的各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烘托了民族气氛,加强了展览效果。特别是博物馆志愿者(在校文博考古专业研究生)身着少数民族盛装,一出场便吸引了记者和观众的眼球,也让其他与会的博物馆啧啧叹赏。在为期一天的交流中,我校与会师生为其他博物馆负责人、收藏爱好者和热心观众积极讲解,赢得了观众对我校博物馆的极大热情和兴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双向交流活动暴露了我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作为全国150多家高校博物馆中唯一收藏56个民族文物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质量和数量无疑是业内翘楚,而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也理应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文博爱好者的关注。然而,在本次交流大会上,我们发现有不少观众并不知道我校博物馆的存在,就连文博业内人士,不知道我校博物馆的也不在少数。这说明我校民族博物馆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其运作模式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鼓励高校博物馆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将高校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鼓励高校博物馆开展各种进社区活动,并积极探索博物馆数字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博物馆文化传播、辐射影响力。鼓励高校博物馆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这里所鼓励的,便是目前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的弱点和缺陷。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变化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这也恰恰说明,在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博物馆应积极应对各种新挑战,在交流学习中获取新启示,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新发展。我校民族博物馆应该利用自身特色,发挥自身特长,通过有效宣传、合理运作,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