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郑茜老师以“画框理论”引入“博物馆怀疑论传统”这一话题。老师提出制造框就是制造隐喻性和叙事语境的过程,而博物馆展示就是在塑造框架,或者说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框架。而博物馆框架的内涵首先就是提供一个象征性意义背景,不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都具有的阐释意义。那么,当我们把一件物品收藏进博物馆画框里,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老师指出这就发生物和原生环境相离散,导致物的“博物馆化”、“去脉络化”、“去功能化”和“去时间化”。以此老师认为博物馆被赋予的知识编码、历史想象、认同塑造、文化重构的特权是建立在物从其原生地理、历史环境中挪出与分离的基础上的,而这样的分离使博物馆拥有一种隐藏的文化特权,这种文化特权是被博物馆怀疑论者所警惕和质疑的。
第二部分,郑茜老师回归到今天讲座的主题——民族文物,老师指出,由于民族文物在博物馆中与原生文化的分离,使得博物馆中的民族文物不能被定级,出现了价值评估困境。老师认为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问题是民族博物馆收藏行为具有一个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即民族文物在被“去脉络化”和“去功能化”后成为民族博物馆藏品时,就使得其意义模糊或丢失。反观西方民族志藏品的意义发展过程,民族志藏品从被视为解读“世界图景”的材料到成为表达西方中心主义以及历史单线进化论等级图景的工具再到现在作为“艺术品”而被陈列进充满美学色彩的展柜之中,民族志藏品已经不再是人类学器物,而成为了艺术。
第三部分,郑茜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人类学之父博厄斯对民族博物馆应该如何阐释民族文物这一问题的看法。老师提出,博厄斯主张“按照部落陈列”和“显示环境影响”两大原则,以此表达博物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还原,同时还必须要在展示环境中兼顾自然与人文。而后,老师以美国印第安博物馆和韩国国立民族博物馆为例介绍了民族学藏品展示传统实践的演变,现代民族学民族博物馆对于民族藏品的展示,不仅遵循博厄斯了理论也探索了许多创新之路。
最后,郑茜老师以中国民族博物馆的新展览《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为例,为大家介绍了中国民族博物馆是如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物的创新性展示之路,并对大家在未来对于民族博物馆的建设上提出了期许和展望。

讲座结束后,郑茜老师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讲座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通过本次讲座,在座师生对民族博物馆中的民族藏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
整理人:2018级民社院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马甜甜
图片提供:2018级民社院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季冬青、许桐
2019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