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民大记忆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大记忆 > 民大口述史 > 正文
我和中央民族学院的结缘 ——牟锺鉴先生访谈录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04 点击次数:


  我和中央民族学院挺有缘分的。

  我是1957年来的北京,在北大读书8年,因为本科5年,有3年研究生,学中国哲学。像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朱博崑,都是我的老师。我记得不错的话,1963年前后,毛泽东主席对任继愈先生有一个批示,说他是“凤毛麟角”,就是说他在宗教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主席的批示是要重视研究宗教。这样,就成立了宗教研究所。正巧我应届毕业,自然就分到所里,就这么简单。我们那个时候不是自己找工作,就在家里等统一分配,等了半年。1966年4月份就分到宗教研究所。当时,现在的社科院叫哲学社会科学部,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宗教所设在学部里面。

  1975年,当初在中央民族学院工作过的一个老师叫吕大吉,他从中央民族学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这样我们就成了同事,成了朋友。我们在那里经历了宗教学在中国的兴起。之所以说是“兴起”,我认为毛泽东主席给任继愈先生的批示是一个种子。宗教学研究中国以前是没有的。说得再远一点,宗教学在西方兴起140年。在中国,原来没有,理论方面没有,有一些宗教史方面的。那么,1963年毛泽东做批示,这是个种子。可是一搞“文化大革命”,又没法研究。正式研究开始于1979年,当年在昆明召开了一个全国宗教学研究对话会议,是一个重要标志。宗教学蓬勃发展起来以后,吕大吉就有一个想法。他当时虽然调离了学校,但对这所学校始终有一份很深厚的感情。他觉得中央民族学院应该发展宗教学这么个学科,因为研究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不应该忽视宗教。他和当时学校的领导很熟,特别是跟院长和教务长孙若穷非常熟,所以他跟学校建议到外面调几个人来,一起来建设学校的宗教学学科。校领导表示同意,于是他就很热心地从中穿针引线。我当时有一个具体的情况,我夫人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受刺激,精神分裂,住院治疗好好坏坏,前后一共18年。我原来住在前门东大街,比较吵。吕大吉说民族学院这两头都不挨大马路,比较安静。就这样,一个外因一个内因就促成了我的调动。

  1987年春天,佟德富佟老师和班班多杰老师到我前门东大街的家里去,和我恳谈,表示正式的邀请。我说好,我愿意和学生接触。因为社科院也带研究生,但是教育部给它的名额很有限,学校里学生多,所以我说我愿意到学校来。这样,1987年7月份就很顺利调过来了。很顺利是因为宗教所和我关系也非常好,它不反对,不阻拦,而且还让我带一套房子过来。来了以后,1988年初,我搬到家属院,学校安排我搬进了黄淑娉老师调走后留下的那套“三大间”,那是当时被认为最好的房子。

  来了以后,我觉得我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当时还有一些朋友反对,说民族学院的民族学、人类学都是顶呱呱的,但是哲学、宗教学不行。社科院是一个中心地带,你跑到那儿干什么?我说我不后悔,我自己做决定,我觉得挺好。特别是来了以后,我感觉咱们学校一个是多民族,老师是多民族,同学是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我觉得几十年民族关系没有任何问题。我从来没有遇到过问题,相处非常好。再一个呢,有学生,你正经当了老师,不像在社科院以研究为主,偶尔带个学生,这个是面向本科生、研究生,我认为天底下最好的职业就是教师,很难得,因为有一个师生之情,别的职业享受不到。本科生是上大课,后来带研究生,当时只有硕士研究生,我带了11个。后来有博士点,带了29个博士。这是我最大的精神财富。

 我和学生们关系很好,好多甚至结下一生的友谊。尽管他们都毕业了,但经常回来看,保持信息沟通。他们在岗位上工作做得挺好,大部分表现都非常好;也都很赞扬学校,觉得民族大学教育很有质量,反映真的都很不错。本科生考到人大、北大、清华大学,去读硕士、博士,所有的学校反映都说民族大学的本科生很好,这是普遍性的评价。

 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我挺自豪的。这不是个人做了多少,那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你培养的学生怎么样,这是关键。所以我特别感觉到愉快,而且在这个地方,二十几年,没有跟任何人争吵过。真没发生过这个事。而且,从哲学系来看,一直比较和谐。据说在以前也有过一些矛盾,但是我来了以后几乎没有了。小矛盾不可避免,大的比较和谐。

 我觉得来了以后,最值得回忆就两件事:一个就是带了一批学生,看到他们成长;再一个就是和我们系的老师一起,接受社会科学院的资源,建立宗教学。主要是这两件事。我1987年底来,1988年哲学系成立宗教研究所。当时吕大吉是名誉所长,佟德富是所长。佟老师这个人,心胸非常开阔。引进人才,培养学生,建设团队,各方面都让我感到舒心和敬佩。


Copyright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